原創|其它|編輯:郝浩|2008-09-12 10:01:00.000|閱讀 1391 次
概述:谷歌欲通過"Chrome"奪取互聯網操作控制權
# 界面/圖表報表/文檔/IDE等千款熱門軟控件火熱銷售中 >>
谷歌希望通過 “Chrome”瀏覽器將互聯網的操作控制權進一步從微軟轉到自己手中—一場爭奪互聯網未來的戰爭開始了。
What is Chrome?
即使在兩個星期前,恐怕還不會有人預料到“Chrome”會成為一個突然走紅的英文單詞—人們甚至根本不認識它。而它的流行,完全緣于谷歌新推出的一款網絡瀏覽器。
9月3日,當“Chrome”作為谷歌歷史上第一款瀏覽器產品,緊隨著一周前剛剛發布的微軟IE8在全球亮相之后9個小時,它迅即超過手機瀏覽器Opera和昔日的瀏覽器霸主Netscape Navigator,奪取了1%的市場份額;當日,Chrome市場份額即超過2%。3天后,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表示,“Chrome已經吸引了數百萬人次的下載量”。雷曼兄弟的分析師道格拉斯·安姆斯甚至預計,兩年內谷歌Chrome的市場份額將達到15%-20%。
這一切都在谷歌產品管理副總裁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和Chrome首席產品經理布萊恩·拉可夫斯基(Brian Rakowski)的意料之中。
從2006年開始,他們組建了一支由20多位程序開發天才和開源狂熱者組成的Chrome開發團隊,試圖挑戰自網景誕生以來人類歷史上任何一款網絡瀏覽器產品。他們希望開發出一款外觀和使用極其簡單,卻擁有復雜和細密技術儲備的瀏覽器;與此同時,全球100多個國家都有同事“秘密地”支持著Chrome的本地化,并在Chrome全球正式亮相的同時上線本地的產品。
“我們在3個月前已基本滿足了內部評估的數據標準,準備好就推出來了,我們并不知道IE還會不會有第8個版本。”布萊恩對《第一財經周刊》表示。相比之下,桑達爾的情緒更為興奮:“我們圍繞Chrome已經工作了兩年,今天終于可以發布了。”9月3日,藏在他們心里兩年的秘密,終于可以說出來了。
這也是谷歌兩年來最大的秘密。谷歌一再宣稱它不會開發一款瀏覽器產品—除了20多名Chrome開發團隊的成員和谷歌的核心高層管理者外,沒人真正接近過那個黑盒子。即使到了Chrome正式發布前,這種緊張詭譎的氣氛仍彌散在少數知情者周圍。谷歌中國公關經理崔瑾雖然已提前獲知Chrome即將發布的消息,但她也并不知道確切的發布時間,直到提前3天才被突然告知,以至于有些措手不及。
這當然值得成為一個秘密。有一段時間里,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之一比爾·蓋茨還以為自己發現了這個秘密。2004年1月,他從谷歌的招聘啟事中覺察到谷歌似乎正準備開發一款開放、免費且使用簡單的操作系統,試圖取代Windows 這顆皇冠頂上的寶石。為了不讓微軟安身立命的Windows受到>>挑戰,一場圍追堵截谷歌擴張的戰爭開始了。
“谷歌擊中了我們的靶心。”當時他說。比爾猜中了結局,卻并未猜中谷歌是如何讓它發生的—4年后擊中微軟“靶心”的,并非蓋茨當初想象的開源操作系統,而是一款界面極度簡約、強調速度和便捷性的Chrome瀏覽器。
Chrome誕生記
谷歌選擇在IE8發布整一周的日子里推出Chrome,仍然會被一些人認為是種挑釁—或者就是他們等不及了,他們不想讓IE8成為互聯網用戶的一個新習慣。
桑達爾和布萊恩們相信這是水到渠成,顯然他們并不希望別人把Chrome當作某一款瀏覽器的競爭者或替代品。
可以想像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因為與Windows操作系統綁定而獲得72%市場份額的微軟Internet Explorer(IE),取得20%市場份額的火狐瀏覽器(Firefox)—Chrome會搶奪他們的市場份額。
但事情顯然不會這么簡單,否則也不會成為這么大的一個秘密。它對微軟的挑戰也不可能僅僅局限在瀏覽器這個狹窄的領域。
桑達爾·皮查伊表示:“人們不應該僅僅把Chrome當作是一款瀏覽器,它是一個讓用戶在互聯網上使用各種軟件和應用工具的平臺。”與壟斷瀏覽器統治地位長達13年之久的IE以及它的挑戰者Firefox相比,Chrome并非是對它們的升級和優化,而是一款從基本原則上重構的瀏覽器。
其實,并不難想象瀏覽器對谷歌的重要。一直以“云計算”之名宣稱電腦里的所有文檔、圖片、音樂、視頻和各種交互分享行為,都可以從操作系統和硬盤里剝離出去,在互聯網上操作并存儲在其上的谷歌,勢必需要一個強大的網絡瀏覽器替代Windows才能實現這一切。而谷歌又怎么會聽任微軟通過IE與Windows捆綁的方式,繼續把持人們通向互聯網的唯一窗口?
今年6月,在北京“谷歌開發者日”上,谷歌高級副總裁瑪麗莎·梅耶(Marissa Mayer)沒有直接回應關于谷歌是否將開發瀏覽器的追問,但她對《第一財經周刊》表示,“云計算和云存儲將使瀏覽器的功能發生一定的改變”。而她還透露了谷歌開放平臺戰略的一個方向,即“讓瀏覽器變得更強大”。
其實,沒人比Chrome首席產品經理布萊恩更愿意看到這一天的到來—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一個強大的瀏覽器意味著什么。2002年布萊恩以助理產品經理的身份加盟谷歌時,一度曾參與Gmail郵箱的早期開發,“正是在Gmail 開發的過程中,我們體會到了瀏覽器性能給技術帶來的局限;之后Google Maps等一系列產品的開發都受到瀏覽器的限制。”布萊恩對《第一財經周刊》說。
從那時起,谷歌開始著手準備瀏覽器的開發。負責Firefox早期開發的工程師Ben Goodger2005年加盟谷歌。期間,谷歌還先后將Darin Fisher、Pam Greene和Brian Ryner等大量參與火狐開發的頂級技術人才招至麾下,并于2006年初組建了20人左右的瀏覽器開發團隊。那時他們都相信,如果能做好Firefox擴展,他們就有能力開發出一款優秀的瀏覽?器。
“我們趕上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機,”布萊恩回顧Chrome團隊誕生初期,“當時的網絡應用已變得非常豐富,但開發者還經常受到瀏覽器的局限,我們必須得開發自己的瀏覽器了。”
不妨回顧一下那時谷歌都做了些什么:它成功地推出了基于云計算、存儲無限量的Gmail郵箱,顛覆性的Google Earth,并將類似Office產品線的一系列產品搬到了互聯網上,先后推出了在線日歷Google Calendar、文檔工具Google Docs和網頁版試算表 Google Spreadsheets。與此同時,MySpace和YouTube已經誕生,在線分享和播放視頻、在線交友、電子商務以及網絡上的互動日漸風靡??互聯網上的頁面早已不是當初的文本文檔,它變成了一個日益復雜與豐富的多媒體庫;它也不再只滿足單方面的呈現,基于網頁的人際互動已變得無處不在—這些變化和需求在2005年底引爆的時候,它們無疑都更加依賴JavaScript的網絡編程語言。
但十分抱歉,微軟已經5年沒有升級IE了。陳舊的IE版本對JavaScript的支持極其遲緩,不愿意為日益豐富的網絡應用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通過Windows捆綁個人電腦,再將IE捆綁到Windows上,這樣坐收漁利的好光景已延續了將近10年。在“云計算”時代,像郵件、電子表格、數據庫管理、視頻傳輸和互動分享這些原本只能在桌面實現的功能,現在卻越來越多地在網上進行。而面對陳舊的IE瀏覽器,一切就好像在586電腦上玩《魔獸世界》那么不靠譜。再想想讓Google Earth、Gmail和Picasa 等那么多新鮮的網絡軟件和應用擠在一個單一、封閉且緩慢的IE容器里,這樣的日子谷歌早就受夠了。[SPAN]
于是,在Chrome團隊組建之初,它便致力于成為支持 JavaScript語言的最出色的網絡瀏覽器。為此Chrome在丹麥的團隊開發了一款針對JavaScript的引擎—V8—用來提升動態頁面的反應速度。“V8不但可以讓你很快地完成瀏覽,更是一種全新級別的互聯網應用。”谷歌產品管理副總裁桑達爾·皮查伊對《第一財經周刊》說。
今天呈現給用戶的Chrome界面和功能幾乎沿襲了在2006年團隊組建之初時的大部分設計。“我們的界面是一個多酷的東西!”布萊恩對《第一財經周刊》感嘆—盡管這種沒有邊框和菜單按鈕的干凈設計因與“Chrome”的本意(Chrome本意為金屬鉻,在軟件領域指軟件窗口的邊框和功能欄)大相徑庭而顯得略帶諷刺。
2007年5月,谷歌收購了一家名為GreenBorder的安全應用公司,從而使Chrome強化了至關重要的“沙盒”技術,它為Chrome提供對網絡上惡意軟件程序攻擊的防護—谷歌瀏覽器Chrome的技術已基本完備。同時,隨著谷歌扶持下的Firefox的崛起,微軟的IE很快失去了超過10%的市場份額,這迫使它明顯加快了改進和升級IE的步伐。繼2006年底推出 IE7后,2008年3月它再次推出IE 8的Beta1測試版—終于,微軟搶在Chrome面世前搶先推出了針對公眾的IE8 Beta2版本。Chrome亮相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瀏覽器的未來
Chrome的出現,讓瀏覽器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Chrome將成為一個獨立的連接互聯網世界的窗口,它的作用甚至高過你電腦桌面上的任何一個軟件。
想想看,越來越多的人離開網絡便覺得無所適從,無論他是不是安裝了最新版本的Windows Vista,這說明人們對互聯網的依賴開始凌駕于對Windows的依賴。如果谷歌自己的Google Docs、Google Spreadsheets等一系列在線辦公產品能做得再好點兒的話,它蠶食微軟Office的速度或許還能再快一點。
通過“云計算”的長期準備,谷歌將越來越多的應用從操作系統剝離到互聯網上,而作為互聯網瀏覽界面的Chrome未來會不會取代Windows操作系統?
谷歌對這種觀點諱莫如深。谷歌創始人之一謝爾蓋·布林對外明確表示:Chrome是一個網絡軟件應用平臺,而不是操作系統。布萊恩對《第一財經周刊》表示:“我們從未說過Chrome是一個操作系統,我們的目標就是提高我們的瀏覽器體驗,因為現在可以看到瀏覽器本身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應用。”
Chrome極盡簡約但充滿了復雜應用的界面很容易讓人聯想起10年前 “Google”那個奇怪而簡單的金喜正規買球—它用了10年便成為一座無所不在的信息帝國。所以,今天人們已很難相信Chrome只滿足于成為一款與眾不同的瀏覽器了。事實上,谷歌總是小心翼翼地避開和微軟雷同的概念名詞,比如谷歌始終稱去年成立的Android聯盟是“開放移動操作平臺”,而并非“開放移動操作系統”;它陸續推出的在線辦公工具也都分別以Google Calendar、Google Docs和Google Spreadsheets命名,從而規避了和微軟使用同樣的詞匯,并否認它在挑戰微軟Ofiice。
以“重塑信息世界秩序”示人的谷歌自然刻意與一切和微軟有關的概念劃清界限。但別忘了當年Windows的最早版本,就是從DOS操作系統下的一個圖形界面發展而成的。
其實,并不難窺見Chrome瀏覽器的操作系統屬性。首先,Chrome可以在標簽頁頂端建立常用網站的快捷方式—這些將網絡應用“桌面化”的創新,與操作系統的思路如出一轍。
你現在不會再因為在一個網頁上傳輸視頻失敗,而同時被迫關掉另一個正在寫郵件的網頁了。Chrome的“多線程處理”技術能在一個網頁崩潰之后讓其它網頁照常運轉,而這正是操作系統的原理。想想Windows是怎么工作的吧— 你的OutLook因故障關閉,但RealPlayer播放器不會因此受到任何影響,這就是多線程處理的結果。
最關鍵的變革,在于隱秘在Chrome“開發人員”菜單下的“任務管理器 ”—你會發現它和Windows的任務處理器極為相似,可以用來查看每項任務占用的內存和其它信息,并通過任務管理器關閉程序。要知道,在Chrome出現之前,即使人們已經將越來越多的應用從Windows桌面搬到互聯網上運行,但這些網頁程序的后臺操控中心,仍然是Windows內置的任務管理器。而谷歌的Chrome 讓瀏覽器本身可以直接操縱各個網頁,從而進一步剝奪了Windows對互聯網應用的最終控制權。
這是微軟最大的噩夢。在Windows漸漸失去對應用軟件的捆綁和控制后,它的商業價值已被大幅消解了。但它尚能通過捆綁的IE和自己的后臺系統,控制人們的互聯網行為。然而現在,Chrome終于開始嘗試切斷Windows和人們互聯網體驗的關聯了。
但這并不一定意味著谷歌要通過Chrome與微軟的IE爭奪市場份額,它真正需要的,是借助Chrome的顛覆力量,把世界上所有的瀏覽器變成完全開放的、遵循通用標準的工具—這就好比IBM支持Linux的目的并非奪取市場份額,而是力圖讓操作系統變成廉價的平臺一樣。而一款功能強大、標準開放的瀏覽器,自然能夠支持更為豐富的谷歌互聯網產?品。
谷歌宣布,Chrome的源代碼將完全開放,任何開發者都可以用它打造一款新的瀏覽器。它甚至宣稱并不介意人們開發出另一款叫“Shrome”的瀏覽器。對谷歌一直扶持的Firefox來說,Chrome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但它也可以應用Chrome的開源代碼優化自身的瀏覽器功能。
顯然,這并不是微軟愿意看到的。當各種游戲、音樂、視頻和辦公軟件及存儲開始越來越不依靠Windows之后,IE幾乎成了Windows最值錢的屏障,如果IE的價值被繼續消解的話,Windows的價值還在哪里呢?
盡管如此,畢竟谷歌的Chrome至今仍只運行在微軟Windows之下,而微軟的IE8也局部地支持了開源標準,并允許轉換默認搜索引擎等設置—看上去,冰山似乎總有融化的一天。
本站文章除注明轉載外,均為本站原創或翻譯。歡迎任何形式的轉載,但請務必注明出處、不得修改原文相關鏈接,如果存在內容上的異議請郵件反饋至chenjj@fc6vip.cn
文章轉載自:第一財經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