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其它|編輯:郝浩|2008-09-25 10:55:12.000|閱讀 684 次
概述:近來,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引人關注。而與之一同被揭開的還有網絡公關的潛規則。個別企業一旦發現質量問題,首先想的不是盡快解決,而是如何掩蓋真相,把“公 關”當做“搞定”政府部門、“擺平”媒體,進而欺騙消費者的工具。網絡公關幫助這些問題企業“滅火”,盡量又快又多地發布這些企業的正面消息,把負面消息 沖掉,遮蔽消費者的知情權。(《中國青年報》9月23日)
# 界面/圖表報表/文檔/IDE等千款熱門軟控件火熱銷售中 >>
近來,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引人關注。而與之一同被揭開的還有網絡公關的潛規則。個別企業一旦發現質量問題,首先想的不是盡快解決,而是如何掩蓋真相,把“公關”當做“搞定”政府部門、“擺平”媒體,進而欺騙消費者的工具。網絡公關幫助這些問題企業“滅火”,盡量又快又多地發布這些企業的正面消息,把負面消息沖掉,遮蔽消費者的知情權。(《中國青年報》9月23日)
幾年前,一提到輿論監督,人們都會提到“焦點訪談”門前的兩排長隊,一排長隊是來反映問題的,另一排長隊是前來公關的。這公關隊伍的身份色彩多多少少都帶有一些“公權”性質,一來被曝光的可能就是某些政府部門本身,二來即使被曝光的對象身份是企業性質,他們基本上也很少親自出馬,而是尋求當地政府部門的庇護,政府基本會以“家長”的身份出門“滅火”。如果自身權力級別不夠,壓不住媒體,他們會繼續尋找上一級的權力幫助,直到把媒體擺平為止。
時代發展了,這幾年媒體越來越主動地掌握了媒體監督權,靠權力公關滅火的事情倒是聽得少了。可隨著網媒比傳統媒體有了更強大的傳播功效,傳統媒體已不再是丑聞主角公關的首要對象了。越來越多的丑聞主角逐漸明白,“如果網上的信息堵住了,輿論就被堵住了一大塊”。在此情形下,網絡公關公司強勢崛起,他們危機公關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他們為企業監控網絡輿論并加以“引導”,一旦有了企業的負面消息,有組織的“觀點”就開始泛濫在各大論壇,“槍手”流水線般生產著自己的“作品”,這些信息足以使得網民信息混亂。最可怕的是,網絡公關公司會和門戶網站溝通,避免他們把企業的負面新聞做成專題或放頭條;或者花錢把他們的負面新聞全部刪除。
在此次食品安全事件中,新浪、百度等主流網站紛紛否認曾收取過三鹿“封口費”,但依舊有大量網民質疑“新浪新聞標題源代碼里'伊利'成了'伊<!>利'”;關于問題奶制品企業,“百度搜索結果比谷歌少很多”。(《南方都市報》9月23日)
從最早的東芝筆記本事件到最近發生的可口可樂收購,以及奶制品問題事件,互聯網已經成了被曝光對象危機公關的重要陣地。資本公關的模式已經在悄然成長并“完善”著,據悉網絡公關行業目前規模有5000萬到1億元,而跨國公司則經常“定購”系統化的服務,包括品牌輿論監控系統與品牌聲譽分析體系,這種服務每月收費從幾千元到上百萬元都有,花費驚人。
從權力公關到資本公關,這種公關路徑的“升級”流變嚴重考驗著公共媒體乃至整個社會的良知。互聯網剛剛興起之時,搜索引擎還被視為樂觀的盈利模式之一。可今天我們認識到,如果強大的資本利益集團可以操縱搜索結果,從而形成對某種輿論的控制,而這種控制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來制裁,那么總有一天,被我們曾經引以為豪的網絡自由,也只能淪陷為資本的附屬品。
本站文章除注明轉載外,均為本站原創或翻譯。歡迎任何形式的轉載,但請務必注明出處、不得修改原文相關鏈接,如果存在內容上的異議請郵件反饋至chenjj@fc6vip.cn
文章轉載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