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其它|編輯:郝浩|2009-08-31 11:45:35.000|閱讀 397 次
概述:若按Arpanet(ARPA: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在1969年9月2日開始測試的那一天算起,為全球超過15億網民服務的互聯網即將迎來40歲生日。
# 界面/圖表報表/文檔/IDE等千款熱門軟控件火熱銷售中 >>
若按Arpanet(ARPA: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在1969年9月2日開始測試的那一天算起,為全球超過15億網民服務的互聯網即將迎來40歲生日。國外媒體在這一刻到來之際,總結了互聯網發展階段中的里程碑事件。1969年:洛杉磯加州大學的兩臺電腦在9月2日測試了Arpanet。Arpanet是美國軍方的一個網絡實驗項目,這次測試僅僅在兩臺電腦間傳輸了一些無用的數據。 而兩個網絡間的連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同斯坦福研究所之間——開始于10月29日。該網絡在“登錄(logon)”一詞的頭兩個字母傳輸后便告崩潰。 之后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同猶他大學也加入了這一項目。
1970年:Arpanet在美國東海岸地區建立了首個網絡節點。
1972年:雷·湯姆林森將電子郵件功能加入網絡。他選擇了@符號標記電子郵件地址。
1973年:Arpanet建立了首個全球性節點,地點位于英格蘭和挪威。
1974年:溫頓·瑟夫與鮑勃·卡恩開發了TCP通訊協議。網絡間可以通過該協議對話,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誕生。這一協議此后進化為TCP/IP協議,之后于1983年1月1日正式成為國際標準。
1983年:開設域名系統的想法被正式提上日程。“.com”,“.gov”和“.edu”此類域名在一年后正式啟用。
1988年:首個互聯網蠕蟲病毒,莫里斯,感染了數千臺電腦。
1989年:量子計算機服務公司,即現在的AOL,開始為Macintosh和Apple II兩種型號的電腦提供該公司的網絡接入服務。到2002年,近2700萬美國人使用該公司的網絡服務。
1990年:蒂姆·伯納斯-李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開發了遠程控制計算機的方法,創建了萬維網(WWW)。
1993年:馬克·安德森與伊利諾斯大學的同事制作了Mosaic瀏覽器。這是首個可以在一個頁面同時顯示圖案與文本的瀏覽器。該軟件的開發,使網絡可以真正被大多人接受并使用。
1994年:安德森同Mosaic的團隊成立了一家公司,開發首個商業化瀏覽器——網景瀏覽器(Netscape)。這一舉動震動了微軟公司與其他嘗試互聯網商業化的人。同年,兩名移民律師為推廣其綠卡抽獎服務,讓世人了解了垃圾郵件。
1995年:亞馬遜公司推出網站。
1996年:美國當局立法限制網絡色情,之后其中的主要條款由于違憲被取消。但直到現在,該法律仍規范著美國互聯網的發展。
1998年:谷歌公司從斯坦福大學的宿舍中誕生。美國政府將域名政策的監管權交予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美司法部與20個州起訴微軟公司,指控其瀏覽器與Windows操作系統綁定的行為有礙競爭。
1999年:Napster催生了音樂文件分享的熱潮,此后無數效仿者出世,音樂產業因此而改變。這一年,全球互聯網用戶超過2.5億。
2000年:90年代形成的互聯網泡沫終于破裂,科技公司無一幸免。亞馬遜、eBay等大型網站遭受了首次拒絕服務攻擊。
2002年:全球互聯網用戶超過5億。
2004年: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學開始創建Facebook。
2005年:YouTube視頻分享網站上線。
2006年:全球互聯網用戶超過10億。
2007年:蘋果公司推出iPhone手機,上百萬人由此使用無線互聯網服務。
2008年:全球互聯網用戶數超過15億。中國網民數量達到2.5億,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互聯網用戶最多的國家。網景的開發人員宣布停止開發該瀏覽器,但其派生產品Firefox的成長不可小覷。大型航空公司開始推出飛行中上網服務。
2009年:西雅圖郵報成為首個完全網絡化的日報。谷歌表示將為互聯網使用者開發一款免費的操作系統。
本站文章除注明轉載外,均為本站原創或翻譯。歡迎任何形式的轉載,但請務必注明出處、不得修改原文相關鏈接,如果存在內容上的異議請郵件反饋至chenjj@fc6vip.cn
文章轉載自:網絡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