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行業資訊|編輯:龔雪|2014-08-07 09:47:27.000|閱讀 499 次
概述:古語有云,三十而立,說的是30歲人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自己應承受的責任,并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簡而言之,30歲,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困難了。那么這個三十而立對于我們程序員來說意味著什么,又該如何應對?
# 界面/圖表報表/文檔/IDE等千款熱門軟控件火熱銷售中 >>
古語有云,三十而立,說的是30歲人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自己應承受的責任,并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簡而言之,30歲,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困難了。那么這個三十而立對于我們程序員來說意味著什么呢?
上世紀末那會兒,曾有“做IT,35歲就可以退休”的說法,歷經滄海這么多年,35歲退休成了童話,35歲的職業坎兒卻無法讓眾多IT人回避。有人說,可以轉為管理,然而管理的一條線就像窄窄的獨木橋,又有多少人可以通過呢(據統計平均大約100名程序員也就只有一兩個做管理的機會)?轉向傳統行業?已經30多了,能再重新來過嗎?絕大多數平凡IT人的出路又在哪兒呢?
IT也是如此,程序員的職業也是如此。“程序員的最后歸宿是什么!”、“程序員為什么到了30或35就會想要轉行”、“邊緣化的IT人”等等諸如此類的話題漫天遍野,“程序員吃的就是口青春飯”如一根刺隱隱的扎在了程序員心頭上。
30歲并非職場黃燈
在你覺得30歲后IT人的路會越走越寬還是越來越窄的調查中,只有2%的人認為30歲以后大部分人難以適應社會;10%的人覺得難說,有的人很難改變思維方式了;13%的人認為只有少數精英可以有更好的發展;而45%的人認為不一定,因人而異;還有30%的人肯定是越做越寬,可以多方嘗試。調查結果顯示,75%的人并不覺得30歲以后是IT人在職場中的黃燈。
職業專家說:根據當今通行的“國際標準”,世界各國都把“青年”的年限界定為不超過45歲。而35歲距離“青年”的最高年限還差10年。盡管IT行業技術更新瞬息萬變,技術人才只有逆水行舟才能緊跟技術潮流,但30多歲的技術人才心理成熟,經驗豐富,做事穩重,工作踏實,不易出現差錯,也正是個人和企業收獲的豐收年齡,為何悲嘆前途渺茫呢?
真的不能繼續技術這條老路?
戴先生今年31歲,是電信軟件行業的資深開發人員,多年的程序員經歷,使他迷上了程序員工作。對于程序員吃青春飯的問題,戴先生承認身邊確實沒有比自己年齡更大的同事了,但這并不一定說明程序員就不能做長久。"在國外,四五十歲的程序員都有,在國內應該也可以。"
戴先生多年來豐富的工作經驗,使他成為被各公司爭相挖角的焦點,他的薪水自然也處于高位。"我31歲,并沒有感覺到精力不夠,工作都能按時完成,并且經驗積累多了,老程序員比剛入行的新手強得多。"
軟件行業的技術更新雖然很快,但技術的相關性比較強,有經驗的程序員學習新技術也很容易。戴先生已經開始從事系統分析員的工作,目前,他已經不用再編寫大量軟件代碼。因此,如何管理項目進程、協調軟件項目的開發流程這些需要豐富經驗的工作,對他來說得心應手。戴先生認為,目前國內不少軟件公司基礎不好,又急功近利,講究個人英雄主義,而軟件是一項大產業,需要多人協同工作,這樣才能做出優秀的產品。也正因為個人英雄主義的存在,一些軟件公司就會選擇對程序員竭澤而漁的做法,在短時期內迅速耗干了員工的精力。這樣做,不但對員工不利,企業也無法做出優秀的產品。
而對于程序員自身,戴先生認為,一方面要抓緊時間充電,更新知識;另一方面,則要注意積累經驗,向更高的目標發展。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精力跟不上,但豐富的開發經驗可以彌補這一缺點。此消彼長,只要有能力,年齡并不是問題。
創業的黃金時代
張先生今年30歲,剛好處于程序員的"坎"上。在這之前,物理專業出身的他已經做了5年程序員,換過3家公司。
"程序員工作,只要喜歡,就不會覺得苦吧。"張先生說,"我沒有別的愛好,就喜歡編程,所以并不覺得這個工作枯燥,如果不讓我編程,我反而渾身不自在。"
但張先生也感受到了程序員工作的辛苦。"平時工作,我都會忘了時間,經常一干就不知道到幾點了,我現在的公司管理也比較開放,只要項目能完成就行。我經常是一抬頭才發現天亮了。"張先生有些擔憂地說,"我害怕了,這樣下去,我會垮掉。于是就抽時間寫了個小程序,每天晚上8點會定時響鈴提醒我,這樣我就知道該下班休息了。"
對于自己的將來,張先生早有打算,"我馬上就要辭職了,在這個'五一'之前。"張先生表示他準備繼續編程。"我打算寫共享軟件,現在我已經有很多想法,可以自己實現它,然后掛在網上出賣。"
張先生已經和幾位志同道和的哥們開辦了一家工作室,利用業余時間編寫一些小軟件免費提供給用戶使用。"我們對其中一款實行收費,效果還不錯,沒想到國內有這么多愿意為正版軟件付錢的用戶。"張先生欣喜地說。在他的計劃中,如果效果好,編寫出來的軟件掙到了錢,就可以再投資成立公司,擴張人馬、正式創業。
不要想著一輩子靠技術生存
古人所講的術業有專攻,在今天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也許并不那么適用了。調查結果顯示,55%的人還是覺得過了30歲的IT人應該多尋出路,不必要一條技術道路走到黑。在“你覺得IT人35歲以后能從事什么工作?”的調查中,42%的人建議是最好做技術類管理職位;12%的人覺得改行做技術類銷售也不錯;6%的人建議可以作相關培訓;另外13%的人認為做咨詢也是不錯的選擇;但是25%的人選擇還是要根據個人的興趣特長而定。
職業專家:35歲的程序員雖然技術老到,但畢竟在學習能力、反應速度、工作效率上和20多歲的年輕人都存在一定差距。
從智聯招聘網追求IT工程師有關職位的求職者構成數據來看,IT人才市場的整體年齡狀況趨于年輕化,22歲以下的擇業者占總體比例的71%,23歲至35歲的擇業者占29%,而35歲以上的只占10%,年輕的人才給市場注入了新鮮的活力也使得進入IT行業的競爭在入口處變得更加白熱化。
因此,如果不是對IT技術一直保有的人,35歲以上的IT人與其咬著牙不斷補充新知識、學習新技術,繼續在編程隊伍里打拼,不如重新審核自己的職業興趣、能力和性格,以己之長博人之短,尋求職業發展的第二春,特別是基于豐富的經驗和人脈關系向培訓、咨詢和管理方向發展。
審時度勢,及早定位
職業顧問樂富指出目前IT人普遍存在以下問題:重技術輕管理,重戰術輕戰略;關注與機器“對話”,缺乏與人相處、交流、溝通與協調的藝術;性格內向,思維定勢,閱讀或興趣面較窄;重思考輕行動。基于這些特點,大多數IT人缺乏在職業生命的中后期“尋隙卡位”的思路,即沒有“投資職業,終生經營”的意識。這樣,他們中的98%便難以上升到管理階段。所以如果想要投身管理這條發展之路就要著重開始培養自己的軟實力,如果對技術感興趣就要下定終身學習的決心。如果對技術和管理都不感興趣那就更加要盡早重新謀劃出路了。
本站文章除注明轉載外,均為本站原創或翻譯。歡迎任何形式的轉載,但請務必注明出處、不得修改原文相關鏈接,如果存在內容上的異議請郵件反饋至chenjj@fc6vip.cn
文章轉載自:慧都控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