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行業資訊|編輯:郝浩|2016-07-20 10:36:19.000|閱讀 178 次
概述:數據挖掘和建模分析,其價值很容易說出來,因為它是點對點打出來的,一個付費預測模型,就是有助于運營,降低運營成本并且提高付費轉化率;一個商品推薦模型,就是有助于提高商品的銷量。但是一個報表或者bi平臺,所謂的決策支持平臺,他的價值要怎么講,還真有點模糊。雖然網上的解釋一大堆,看起來很有道理,但不免有些冠冕堂皇。
# 界面/圖表報表/文檔/IDE等千款熱門軟控件火熱銷售中 >>
報表或者bi的價值在哪?這已經是十幾年的問題啦!
為什么要解釋這個并不新鮮的問題,是因為當一個兩個問我的時候,并沒有在意,被問的多了,覺得這問題并沒有過時。
數據挖掘和建模分析,其價值很容易說出來,因為它是點對點打出來的,一個付費預測模型,就是有助于運營,降低運營成本并且提高付費轉化率;一個商品推薦模型,就是有助于提高商品的銷量。但是一個報表或者bi平臺,所謂的決策支持平臺,他的價值要怎么講,還真有點模糊。雖然網上的解釋一大堆,看起來很有道理,但不免有些冠冕堂皇。
為何這樣講?
首先,數據分析平臺做為數據呈現和分析的載體,而這樣的載體早已存在于各個企業中,可以是excel,可以是sql結果,也可以是jsp或者php展示出的。它不會因為報表或者bi平臺的出現而出現,也不會因為報表或者bi平臺的消失而消失。
其次,數據分析平臺為管理提供決策支持,這樣的決策支持也早已存在于企業之中,或許是ppt中的圖表,也可能是word報表中的數據。
這樣寫,主要是想說,數據分析平臺,可以很大很復雜,也可以很小很簡單,但是它的價值絕對不是平地起高樓,無論大小,它都是圍繞著實際的業務和管理,其所表現出的價值大小,也更多取決于成熟的管理思路和豐富的業務經驗,并不會因為上了一套很牛的平臺,價值就表現的很大了。
它的價值,也是基于這一點來進行發散的。
節約時間,提升辦公效率,這是最容易得到體現也是最實在的價值,原本數據要先整合再導出再分析,可以自動處理。我曾見過有人每周需要花費兩天的時間,來提取數據、核對數據、匯總數據、分析數據。且不考慮人工處理的易出錯的情況,單純的把這些時間節省下來也不錯啊。
并且,這樣的價值很容易實現,相信很多公司都已經存在大量的需要分析、查詢的數據,只要將基本的數據分析、查詢、導出等功能,集中在報表或bi平臺中體現,就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成本。
這一點需要分為兩個層面去看,一個是數據管理規范化。當數據的分析依賴于每個不同的人的時候,很難保證其結果的統一性和準確性。如果遇到兩個人的分析結果相矛盾,是回頭查,還是隨便選一個湊合呢。通過數據分析平臺,可以固化分析規則,統一數據出入口,以此來保證數據的準確性。這樣就省的為不同的結果爭得面紅耳赤了,如果結果有了問題,找數據部門背鍋就行了(當然,要保證你給的規則是對的),好像全公司都和諧了一些。
另一個是業務管理的規范化,數據分析平臺是可以為管理提供決策支持的,怎么來提供?如果這個分析體系是混亂的,看了幾張報表之后自己都懵逼了,還能支持個屁,這樣還不如不看。
其實它本身也是有管理思想注入進去的,管理者的關注點、管理者的思考方式以及公司的評價體系,都會體現在分析平臺中。一個清晰的管理思路,是有助于平臺價值的發揮的。在平臺開發過程中,可以集大家之所長,梳理管理思路,并與數據相結合,最終將數據以最合適的方式來呈現,為全公司提供一個規范的分析體系,決策支持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
前面兩點實現起來都比較容易,基本上就是將公司原有的工作進行整理,再搬到平臺中來實現,就可以了。唯獨這一條,實現起來并沒有那么容易,因為是需要針對每一個業務場景進行深入思考的。然而,大部分公司都非常看重這一條(甚至會不認為前面兩點價值算是價值,其實這你就錯了)。
報表和bi我分開來說。上面所說的主要是分析平臺的價值,這樣的價值有很多種方法來實現,可以碼代碼,甚至用excel也可以。只是不同的方式,實現的難度不一樣、成本不一樣。一款好的報表工具例如finereport可以更快速、更低成本的實現上面的價值,因為它可以很快速的開發完成一張報表,甚至搭建一套報表平臺也不難,而且效果還不錯。如果這些都換成了代碼,難度和時間就需要成倍的增加。
bi相比于報表的區別呢?其實我想說,bi是進一步降低了價值實現的成本和難度。因為它更加簡單和方便,拿finebi來說,拖拽式的分析,業務人員自己也可以搞定,可以萬事不求人,從而給業務人員提供了足夠的分析空間。很多公司選擇bi,也是希望讓業務人員來自行分析數據,處理數據。一是解放數據部門的雙手,讓數據部門專注于更加復雜的分析或者挖掘,二是給業務部門更多的空間,來自由的發揮其價值。
也會有說,bi提高了數據的處理能力,我還是建議分開來看,數據處理性能是基于底層的,即使bi工具提升了數據的處理性能,也是其自帶的底層數據模塊來實現的,而這樣的底層數據平臺,是有很多選擇的,這個可以看我之前的一篇文章:將兩者分開來解讀,感覺更清晰些。
必須要說的是,bi相比于報表更加簡單和方便,也一定是有代價的,它用起來簡單,是因為封裝的夠好,其技術靈活度是不如報表工具的,就像報表工具不如碼代碼一樣。同時,將數據分析完全開發給業務也是有一定風險的,需要參考業務人員是否有了很好的數據意識,可以將bi工具用起來。另外,數據部門要做整體的把控,不能失控啊。
曾見過很多公司,曾經花費了巨額搭建的bi平臺(采購國外的重型bi工具很貴的),荒廢了。我很心疼,因為這錢,給我都比花在這平臺上價值大。
道理很簡單,問題的關鍵是怎樣才更容易的用起來,而不僅僅停留在表述上。這又是一個很長的話題,這里先簡要提幾條需要注意的點吧:
本文轉載自,作者:
本站文章除注明轉載外,均為本站原創或翻譯。歡迎任何形式的轉載,但請務必注明出處、不得修改原文相關鏈接,如果存在內容上的異議請郵件反饋至chenjj@fc6vi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