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行業資訊|編輯:我只采一朵|2017-06-27 16:41:32.000|閱讀 205 次
概述:從“葛優癱”到如今的“喪”文化,似乎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青年在討論。UC大數據想用這份“喪”文化報告告訴你,這些創造出一股亞文化的年輕人們,不過是將此作為對生活的反思和幽默,對困境的反抗與排解。
# 界面/圖表報表/文檔/IDE等千款熱門軟控件火熱銷售中 >>
“小確喪”,是小確幸這個詞的反轉。如果說小而確定的幸福(比如每天可以泡個澡,每天可以吃碗豬油拌飯)能夠讓人對生活抱有一點期待,那么小而確定的沮喪時刻(喜歡的那個人不會喜歡我,工作還行但也不夠好),就精準地概括了我們大部分不快樂的日常生活。那些持續發生不會消失、也不會帶來重大后果的煩惱。
從“葛優癱”到如今的“喪”文化,似乎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青年在討論。但正如美國曾經“垮掉的一代”已經成長為國家的中流砥柱,日本的“寬松世代”激發出更多創意與可能,UC大數據想用這份“喪”文化報告告訴你,這些創造出一股亞文化的年輕人們,不過是將此作為對生活的反思和幽默,對困境的反抗與排解。
UC大數據顯示,作為上有老下有小的“夾心層”,曾經被打上“叛逆”標簽的80后們成為了喪文化中的主流群體,占比高達50.41%。大多已經成為“人生贏家”的70后們則看上去格外逍遙。
而在地域分布上,似乎東部沿海地區的人們較內地更加“壓力山大”,排名前十的地區中,東部沿海地區占了4個,廣東更是以16.5%的占比高居榜首。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一直被人們認為安逸至極的天府之國成都,竟然在關注熱度城市中位居第二,北上廣深也無一例外全部入榜。
同時加班強度越大的職業,對“喪”文化的敏感程度也就越高。盡管互聯網從業者們工資高得往往令旁人眼紅,但其中的心酸或許也就只有自己知道了。相較之下,向來清心寡欲的科研人員顯然每天過得更加快樂,喪氣指數僅為0.43%。
盡管如今人們對心靈雞湯采取更審慎的態度,但是UC大數據發現,多喝“雞湯”實屬排解內心郁結的一劑良藥。這或許也是“雞湯”長盛不衰的奧秘之一吧。
有意思的是,最關注“喪”的80后們,已經成為了雞湯閱讀的主流人群,僅次于他們的父輩60后們,占比達41.42%。而極度反感雞湯的90后們可以說平時生活中幾乎不讀雞湯類讀物。
同時,一邊刷著“喪”段子一邊喝“雞湯”的矛盾體也遍布一線城市,廣州、深圳、北京、上海繼續領跑??磥?ldquo;雞湯”這種自我調節方式,不論在哪里都會受到歡迎。
UC大數據顯示,保險從業者與房產中介的確是最愛讀雞湯的兩大職業,占比分別達到了22%與20%。而科研人員仍舊如一股清流般排名墊底,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知做科研”。
當然,UC大數據認為,“喪”文化之所以能夠被稱之為一種網絡流行亞文化,是因為它形成了一套自己獨特的話術、行為,并從這種頹廢之中展露出同壓力重重的生活進行對抗的樂觀心態。
經過統計,UC大數據總結了喪文化中最為流行的5個句子。從這些句子中,我們不難體會到,盡管它們表面都流露出消極厭世、得過且過的頹喪,但這也是面臨生活、工作壓力的年輕人們,一種自嘲、娛樂、笑對人生的態度。在說完“反正明天也不會好過”之后,仍舊用飽滿的精神面對明天的朝陽。
同時這種自嘲式心態,也延續到了他們的日常行為之中。從資訊熱度上來看,拖延癥、熬夜、宅等,是當下年輕人的普遍狀態。“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也成為了不少80后、90后的座右銘。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盡管愛拖延、愛熬夜,卻仍舊能夠保證每項工作完成得足夠完美。盡管大家嘴上都說著要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最后卻又義無反顧的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之中。
當然,UC大數據也為那些“感覺身體被掏空”的80后、90后們準備了一份誠意滿滿的歌單。夜深人靜時一首一首的聽過去,或許能夠對人生,對生活多一份感悟,更加勇敢地面對即將到來的挑戰。
熱度顯示,大理、青海湖、拉薩、蘭州、成都,這些在民謠中常常出現的意向,已經是年輕一代國內度假的首選目的地,對于他們來說,來到這些地方,也許能夠讓自己盡可能地去接近民謠中所描述的彈琴唱歌再喝杯小酒的生活,暫時忘記不那么美好的生活瑣碎、工作煩擾。
同時,他們也會偶爾奢侈一把,來一場出國游。距離近、手續少的濟州島、芽莊、清邁、芭提雅、尼泊爾等成為了海外熱門目的地。這些地方有青山綠水,有碧海藍天,尼泊爾近年來更是以“世界上幸福感最高的國家”,成為不少年輕人的心之所向。
UC大數據從這些熱門目的地中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這些地區,無一不是帶有“閑適”“輕松”“慢生活”的標簽,“對自己好一點”這一年輕人的至理名言在這里得到了充分印證。
UC大數據經過對喪文化背后原因的梳理發現,中年危機、單身、房價高、996、加班成了造成大家感到很喪的主要原因。這也同此前喪文化的主流人群——80后、90后的憂慮相吻合。同時這五個問題,也是當下社會人們普遍關心的熱門話題。
伴隨著這些問題與壓力而來的,自然是內心的頹廢與深夜的失眠。UC大數據在對常用關鍵詞進行統計之后發現,頹廢、失眠是最高頻詞匯,接下來便是沮喪、宣泄、扎心、幽默,頗有些苦中作樂的意味在其中。
事實上,從這份報告中,UC大數據發現,這個群體普遍的想法其實很簡單:有一份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不需要天天加班,也不必過于悠閑,既能夠開心玩耍又能夠樂觀生活。盡管天天抱怨著“身體被掏空”、“不想加班”,但他們仍舊愿意用自己的工作為社會創造價值,并在其中不斷提升自我。
而面對著比父輩們更大的生活與工作壓力,他們沒有怨天尤人,沒有怪罪社會,僅僅只是借助喪文化進行自我疏導,這樣可愛的年輕人,我們又為什么要責備他們這偶爾只發泄給自己的負能量呢?且把喪文化看做這些年輕人對社會小小地撒了個嬌吧。
羅曼羅蘭曾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當你認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這就是UC大數據看到的喪文化本質,與各位負重前行的青年們共勉。
本文轉載自:36大數據
本站文章除注明轉載外,均為本站原創或翻譯。歡迎任何形式的轉載,但請務必注明出處、不得修改原文相關鏈接,如果存在內容上的異議請郵件反饋至chenjj@fc6vi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