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大數據新聞|編輯:況魚杰|2020-10-22 10:13:15.573|閱讀 193 次
概述:大數據時代下,我們沒辦法完全避開大數據的監視,那么我們就只有承受隨時泄露隱私的風險嗎?不是的,本文就來告訴你如何做好自己隱私保護工作。
# 界面/圖表報表/文檔/IDE等千款熱門軟控件火熱銷售中 >>
相關鏈接: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科技發達,信息流通,人們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生活也越來越方便,大數據就是這個高科技時代的產物。但是大數據在為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背后也隱藏著一定的危險性,因為在大數據里的我們,擁有異常真實的群體畫像,它比你自己還要了解你。
根據WhistleOut最近發表的研究,該研究調查了10000名年齡在16至54歲之間的美國人在被接受調查的美國人中有85%認為至少有一家大型科技公司正在監視他們。85%的人被監視是個聽著就令人害怕的事情,但是大數據時代下的監視作為一種手段,其最終目的是通過用戶數據進行更加精準的市場定位,其對市場效益的追求大于其對信息利用的民主追求,所以是沒辦法完全避開大數據的監視,那么我們就只有承受隨時泄露隱私的風險嗎?不是的,本文就來告訴你如何做好自己隱私保護工作。
可借鑒歐盟《統一數據保護條例》的經驗,整合我國目前在侵權責任法、網絡安全法、民法總則、刑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中對于個人信息及隱私權保護的規定和措施,對個人信息及隱私權保護進行專門立法,具體明確相應的權利內容、維權方式以及侵權責任,對公民個人信息的采集、利用以及保護進行規范,解決當前法律依據碎片化、保護途徑間接化、司法救濟薄弱化的問題。
針對系統漏洞和技術薄弱處更新技術保護手段,加強數據庫安全維護。同時要強化數據庫監管,可以設立數據庫監管的執法機關,針對數據庫管理和使用機構內部人員違法盜取和出售個人數據的行為進行監管,并定期發布各數據庫使用狀況和安全評估的報告。
引導公眾主動拒絕不良網站、企業等非法收集個人信息的要求,對于侵犯個人隱私的行為要勇于發聲,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隱私權利,具體的實施操作有以下幾點:
除了國家管制和個人防護,還可以采用以下幾種個人隱私的保護技術:
數據加密-個人隱私保護是計算機系統對敏感信息保護的一種可靠方法,數據加密的作用是防止入侵者竊取或者篡改重要的數據。該技術能保證最終數據的準確性和安全性,但計算開銷比較大,加密并不能防止數據流向外部,因此,加密自身不能完全解決保護數據隱私的問題。數據加密算法作為隱私保護的一項關鍵技術,數據時代研究重點將集中在對已有算法的完善;綜合使用對稱加密算法和非對稱加密算法。隨著新技術的出現會研究出符合新技術發展的新加密算法。
數據庫-這仍然是信息系統的主體,如政府數據庫存儲的大量個人及家庭信息。進入數據庫存儲的個人財務信息,不但面臨入侵者的威脅,而且也面臨著內部人員的威脅,主要包括未授權的數據查看,不正確的數據修改以及數據的不可用性。從目前的技術層面上來說,雖然可以對數據庫加密,但不能防止攻擊,還需要對訪問控制來確定數據安全。
數據的訪問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個人隱私的泄露問題。目前,各社交網站對隱私功能進行劃分,讓用戶可以在不同的朋友圈里分享信息,由用戶自己決定哪些信息可以被哪些人看到,這是大數據時代保護個人隱私發展的一種趨勢。現在企業開發的軟件這方面的功能還比較弱,可以對現有的軟件進行更新來解決問題。
相關閱讀:
本站文章除注明轉載外,均為本站原創或翻譯。歡迎任何形式的轉載,但請務必注明出處、不得修改原文相關鏈接,如果存在內容上的異議請郵件反饋至chenjj@fc6vi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