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大數據新聞|編輯:徐能勝|2019-08-12 16:15:48.857|閱讀 374 次
概述:中化國際 (控股) 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中化國際) 是 Qlik 的客戶之一,始終以開放的姿態擁抱大數據環境下的 BI 技術
# 界面/圖表報表/文檔/IDE等千款熱門軟控件火熱銷售中 >>
中化國際 (控股) 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中化國際) 是 Qlik 的客戶之一,始終以開放的姿態擁抱大數據環境下的 BI 技術。近日,中化國際接受了《中國信息化周報》的采訪,講述了中化國際如何基于企業整體的發展戰略,通過應用 BI 平臺、“互聯網+”、“+互聯網” 以及數據上云的模式,走出了一條全新的數字化轉型路徑。
記者與中化國際被采訪嘉賓的交流和溝通是在一場演講過后進行的,而采訪的主題也由此展開,希望能夠延續他的思維,然后再層層深入的推進下去,以抽絲剝繭的形式勾勒出中化國際的 IT 建設全景。
按照采訪嘉賓的話說,身處 IT 行業一線,一路走來,感受到了來自內外層面的諸多壓力。因為 IT 建設在支撐企業運營管理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另外,新技術和新應用的不斷涌現,也要求信息化管理者以全新的思維和視角更好地規劃和實施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工作。
因為在新的時代,面臨新的需求,IT 建設不僅應該成為企業內部管理的支撐能力,更應該積極“走出去”,成為企業對外的核心競爭力。
多年來,中化國際作為老牌國企,IT 建設在持續進行中。在這個過程里,陸陸續續應用了很多系統,包括 ERP、CRM、SRM 以及 MES 等系統和模塊,使得企業的 IT 架構漸趨成型,并促進了運營管理效率的提升。
如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一帶一路” 倡議的提出以及國企改革的持續推進,對中化國際的 IT 建設在大的戰略層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業務需求變化的日新月異,也要求企業的 IT 系統能夠真正做到靈活應變、快速響應、簡單易用以及高效部署。這種內外需求的疊加就倒逼著企業 IT 管理者要多維度、多視角地去進行嘗試和探索。
然而,這種嘗試和探索在之前一段時間內所產生的效果卻不甚理想。究其原因,中化國際作為一家身處傳統行業的精細化工企業,對 IT 新技術應用所帶來的變革和顛覆有些謹慎和保守。另外就是 IT 新技術應用的范圍和領域與業務需求場景沒有實現高度契合。
不過,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的持續深度應用,電子商務、移動支付、人臉識別以及移動辦公等開始成為社會生活和工作過程中的有力手段,通過積極擁抱互聯網,新技術逐漸成為社會和行業變革的重要推動力。
用采訪嘉賓的話說,這個時候,傳統行業依托 IT 新技術進行運營管控,數據分析和內部協同開始變得正當其時。
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中化國際無論是在管理架構,還是在 IT 規劃方面都做出了適時調整。在管理層面,轉變為大事業部制;在 IT 架構層面,改變以往因為某個需求就應用某個系統的模式,形成以集團總體戰略為引領,統籌規劃集團和事業部之間 IT 建設的模式。
通過這種轉變,中化國際不再只關注那些來自基層的零碎需求,而是更關注未來的發展戰略和方向。比如,集團如果想要聚焦智能制造,那么就會嘗試從上而下的建設 MES 系統。另外,如果集團想要在新材料和新能源方面尋求突破, 那么就會注重創新機制和研發實驗室的建設。
不過,最終要想實現這樣的愿景,各個系統之間就要實現協同和集成,而不是單純為了做一個系統而做一個系統。
采訪嘉賓提到,當 IT 建設經過持續深入的推進之后,就會發現要以銷售管理為導向,而要想做好銷售管理,就需要在原材料、采購、供應鏈、庫存以及客戶關系等各方面做好協同管理,各個環節環環相扣,彼此緊密聯系,如果一招不慎, 就會滿盤皆輸。
與此同時,當一個企業的 IT 建設經過長時間的建設沉淀之后,不僅會存在各種各樣的 IT 系統,還會積累下巨量的數據。作為 IT 管理者,這個時候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如何保障各個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并最大限度發揮出巨量數據聚合效應。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中化國際適時應用了BI (商業智能) 系統。BI 作為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能夠將企業中現有的數據進行有效的整合,快速準確地提供報表,并提出決策依據,從而幫助企業做出明智的業務經營和管理決策。
在這個過程中,BI 的關鍵是從許多來自不同的企業運作系統的數據中提取出有用的數據并進行清理分析。從另一個層面來講,在企業整體的 IT 規劃當中, BI 相當于扮演著一個軸心的角色。一方面要集成底層的 IT 架構,另一方面通過數據采集、分析和挖掘之后,形成有效數據反饋,從而為企業決策提供依據,進而支撐整個IT 規劃的實施以及企業的運營管理。
當談到為何要應用 Qlik BI 系統的時候, 中化國際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一是因為其先進的數據引擎技術; 二是因為嵌入了人工智能技術的 BI 系統更符合行業和業務發展的需求; 三是因為來自成本管控、精準分析和用戶體驗等方面的挑戰,迫使我們要尋求更佳的解決方案去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最后通過應用 BI 系統, 中化國際在人力成本、管理效率以及用戶體驗方面都得到了顯著改善和提升。原來的數據都是雜亂無章的,通過實施應用BI 系統, 從頂層設計出發,構建起了企業的整體 IT 架構,從而解決了分散數據聚合的問題。當數據產生聚合效應的時候,才會產生最大的效能。
同時,采訪嘉賓也談了自己對于 BI 未來發展的展望。他認為,未來 BI 一定會朝著 AI 方向去做延伸,而且會結合人的地理位置,通過多數據的關聯以及切片維度的分析,最終會做到想你所想,能夠識別人的自然語言,也能夠理解人的真實需求。他相信,這種變化會發展得非常快,因為現在已經到了技術的爆發點。
當談到中化國際未來 IT 戰略規劃的時候, 因為某些原因,采訪嘉賓并沒有詳細的闡述。不過從他簡述的話語中,還是讓人感受到了來自國企的責任和擔當。他提到,《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和“一帶一路” 倡議的提出,對中化國際的發展帶來了更大的動力,也帶來了更多的社會責任。而中化國際的未來 IT 規劃將更好地踐行這種責任。
通過實施智能制造,建設智能工廠,實現機器代人,減少了企業的人力成本、生產故障的發生頻率以及污染物的排放,提升了生產效率、員工的安全保障能力以及產品的質量。
目前,中化國際正與世界上的一些領先廠商進行智能制造方面的合作。按照計劃,今年中化國際要建設實施數個智能工廠樣板。采訪嘉賓表示,中化國際不光是為了響應智能制造的國家戰略, 而是因為環保、生產工藝、產品質量以及人員安全方面的要求促使他們去實施智能制造的發展戰略。其實,這也是時代要求和企業需求的有效結合。
同時,中化國際還在嘗試“互聯網+” 和“+ 互聯網” 的模式。在這方面,中化國際計劃從電商 B2B、B2C 以及O2O 等多種模式去進行嘗試和探索。
在采訪嘉賓看來,目前,中化國際雖然聚焦精細化工行業,但是還是在做發展模式上的創新嘗試,想通過擁抱互聯網去改變企業的內在基因,并通過 IT 的手段去推動這種變化。
除了實施智能制造和擁抱互聯網之外,中化國際還想采用系統、數據和應用上云的形式,不斷改善和提升自身的運營管理效率。
不過,在上云的道路上,中化國際還面臨著安全方面的諸多挑戰。一方面是來自于自身技術層面的安全問題,另一方面就是作為國企一些法律法規對其的要求。
終歸來講,企業上云的利還是大于弊。目前,中化國際沒有將全部的數據、應用和系統都部署在公有云上,同時,在私有云和混合云方面,中化國際也在進行積極的嘗試。
以上來看,中化國際的 IT 建設既能做到腳踏實地,又能做到高瞻遠矚,同時又兼顧謹慎和探索。在當前這個推崇變革的時代,企業的 IT 建設在面向內部,滿足企業必須的業務和職能需求,成為企業經營管理的支撐之外,還應該嘗試“走出去”,一方面更好地服務企業的上下游資源以及整個供應鏈體系,另一方面要嘗試成為企業對外競爭的核心能力。
“我們處在這樣一個變革的時代,既很幸運,其實也有非常多的擔憂,因為不知道哪一天,我們就有可能被淘汰,所以為了更好地應對時代挑戰,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去擁抱新技術,不斷地提高我們對應用場景和新技術結合的理解和認知能力,從而為企業創造出更大的價值。”采訪嘉賓如此說道。
中化國際始終以市場化經營為價值導向、堅持向產業上下游延伸的發展戰略,努力從外貿代理型企業向具有市場營銷能力和穩定盈利能力的綜合服務商轉變,化工物流、橡膠、農化、分銷等核心業務的市場地位不斷提升,客戶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與此同時,通過對化工物流、橡膠事業、化工實業、化工品貿易、冶金能源等五大核心業務板塊的整合,中化國際從控制上游資源入手,依托國內領先的分銷與物流實力,構建資源控制 - 技術品牌 - 營銷服務一體化的化工產業價值鏈,擁有在國內同行業中難以復制的競爭優勢。
更多關于Qlik的案例和話題,歡迎登陸慧都科技網站//fc6vip.cn/zt/qlik/index.html與我們溝通交流。
本站文章除注明轉載外,均為本站原創或翻譯。歡迎任何形式的轉載,但請務必注明出處、不得修改原文相關鏈接,如果存在內容上的異議請郵件反饋至chenjj@fc6vip.cn